Feeds:
文章
留言

民主新一代

民主黨立法會九龍東候選人胡志偉邀請民主黨黨鞭司徒華先生拍攝宣傳片,片段由零五年獲 金像獎新晉導演獎黃精甫先生親自拍攝。司徒華勉勵胡志偉堅持下去。

民主黨的新MV終於發佈了,我和張賢登、黃成智和甘乃威曾到深圳取景,新MV用了很多視覺效果,例如我們用繩織一個網,然後扮拋一個波,只是那個「波」是後期加上去的,所以拍的時候,要和街坊一起「想像」有個波在那裡,終於有多少明白演員拍戲的困難。

在片段中,黨內的議員又唱又跳,我也沒有見過,你有見過嗎?

政府曾「放風」,希望在今屆立法會在七月中完結前,撥一百億元往四川協助重建,我日前獲獲互動電視邀請,討論政府是否應如此倉率撥款。

器官捐贈

出席民主黨青年委員會「誠徵有心人」器官捐贈活動

往政府總部請願,抗�醫療融資建�供款加重市民負擔政府的醫療融資諮詢完結,衛生及福利局局長周一嶽先生說,除了諮詢文件內提及的六個方案,稍後第二階段諮詢時,可能會推出第七個方案。這明顯是政府體會到市民對醫療供款很大保留。

筆者看過政府的諮詢文件,如果政府的醫療開支,真如《醫療融資研究概要》般,到了二零三三年高達一千八百六十六億元,而二零零四年,這筆開支只有三百七十八億。如果這個推算是正確,則筆者擔心,市民的供款額會高至負擔不來。民主黨的推算顯示,到了二零三三年,下一代每月要供款四千多元!

二零三三年,即使筆者未退休也會接近退休,筆者可能不用供款,但我們不能只看自己,我們的下一代,怎可能承受如此高的供款額?雖然政府提出一些儲蓄方案,例如諮詢文件第六方案康保儲蓄,但如果政府的推算正確,到了二零一一年即供款開始時,我們每月至少要供款六百元,才能應付該年的醫療開支,根本沒有餘錢蓄起來!

當然,批評容易建設難,但是民主黨其實一直有可能的融資方案,就是設立「高齡人口基金」了。

去年十一月,民主黨建議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撥出五百億元盈餘,設立「高齡人口基金」,然後從每年外匯基金投資收入撥出一半為該基金的經常收入。民主黨推算過,這個基金單是首五年便能滾存近二千億元,一直運作下來所得的資產更高。二千億元,等於全港市民約七年的強積金供款總額,民主黨認為,成立「高齡人口基金」用來應付日後的醫療開支,能大大減輕市民──尤其下一代市民的醫療負擔,也勝過政府一邊將萬億計的資產放於庫房不用而頭痛如何處理,市民卻在另一邊廂捱貴供款。

可惜的是,財政司只接納了建議的前半部份,在預算案承諾撥出五百億元用於醫療融資。

近日筆者在地區發起一人一信行動,要求政府成立高齡人口基金,減輕市民負擔,反應正面。市民均十分擔心日後醫療供款會越供越多!

以民為本、有遠見的政府,應致力減輕市民的負擔,不是嗎?

跨區交通津貼

最近政府批准九巴加價,基層市民用於交通費的開支日增,但薪金卻追不上通脹。對於很多基層市民,薪金不高,用於交通費的開支卻越來越高,市民能「落袋」的薪金卻越來越少。如果情況持續,很多基層市民可能寧願放棄工作。

政府極有空間改善基層市民的生活,其實政府只要紓緩市民交通費的負擔,便有助更多市民願意投入勞動市場。政府雖然引入跨區交通津貼計劃,但是只限於元朗、屯門、北區和離島的居民。但是這根本不合邏輯:屯門元朗天水圍的居民,交通費固然昂貴,但不代表其他區的居民沒有需要。低收入的居民不少地區也有,我服務的黃大仙區,也有很多基層市民,他們也要跨區工作,可是就只因為他們不居於那四區,便不能申請交通津貼。

當然,筆者明白,政府起初選幾個區作試驗計劃也未為過,但計劃已做了超過一年,政府如不再檢討,將計劃擴展至其他地區,便對其他地區的居民並不公平。

人民幣升值

出席互動電視節目,討論人民幣升值如何影響香港市民的生活。近年美元匯價疲弱,國際資金轉到石油和商品市場,令食品價格大增,而香港大部份新鮮食品均來自內地,人民幣升值或多或少是令近半年食品價格急升的原因

副局長國籍爭議


上週四在互動電視討論副局長國籍。

談學英語

日前遇見一位剛考完會考的中五學生,他表示,其他科目問題應該不大,最擔心英文科考得不理想,以致前功盡廢。這令我想起在美國求學的日子。初到美國時,不少亞洲學生都要上特別的英文班。記得那時,英語老師針對亞洲人的學習上少寫、少讀的陋習,建議我們多讀、多寫、多聽。

多寫
那位英語老師要求我們每天寫日記,然後每星期重寫自己所寫,透過不斷修改,完善文法和行文流暢,和養成寫作的習慣。過程當中,老師並不批改日記,只負責檢查我們有否練習;這使我們的寫作量大增,並且必須習慣將所思所見即時記錄,改善亞洲人學習的陋習。
多讀
華人閱讀英語文章,往往會耗費極大的時間在查解每一個字的解釋,但閱讀理解和學生字必須分別進行,否則閱讀理解文章的速度必定受到影響,更因為思路被打斷,影響了解文章內容的深層意義。當學生能夠多閱讀,查字典學習生字便成為學習的額外獎賞。
香港學生平日鮮有用英語,只透過上英語課時學英語,當然行不通。好老師輔以好的習慣,無論學什麼語言都會得心應手,否則,不寫、不讀、不聽、不講,那有可能學好英語?多聽、多讀、多寫是學習語文的不二法門,這方法並非甚麼驚人發現,即使自學也可以,只是知易行難而已。

國家多難,但能否如溫總所言可以興邦,端視乎我們能否從歷次的災難中汲取教訓。國家512四川地震的救災、災情發報、指揮及災後重建工作,都令人讚賞,但言猶在耳,已經有報導有軍方背景人士將救援物資據為己有。

重建災區,讓災民重過以前(或更好)的生活,是一項長遠工作,我們須要確保巨額捐款用在救災及重建工作,我們有下列建議:

1. 繼續開放新聞採訪,讓傳媒及國內外市民監察,慎防有「貪官」私吞捐款或物資。
2. 各接受捐款的機構應公開所得捐款,詳細交代工作及財政開支,首年以季報形式發佈,次年以半年報形式發佈,讓捐款者了解捐款實際用途。
3. 中國政府應設立專題網頁,出版專題報告:統籌賑災並定時報導災區情況

3.1 確立重建綱領及制定長、中、短期目標;

3.2 公佈重建各大工程的招標準則,及採購物資的數量、單價及規格要求;尤其重建建築工程,可參考「苗圃行動」資助監督建造學校的程序,慎防再出現「豆腐渣」建築物。「苗圃行動」要求由縣一級以上的設計院設計,建築藍圖交香港認可的工程師檢驗。學校建好後,還需要縣一級以上部門及香港派出的義工一起驗收。;

3.3 詳細羅列所須工作及人材,讓各地的熱心市民能夠參與日後重建工作,例如:醫療、規劃、建築、心理治療、教育、探訪、助養等等。這可以有秩序地讓各地熱心人士參與,達致更佳的效果;

3.4 交代善款實際用途,落實打擊私吞捐款或物資的貪官。

4. 設立災難管理局

回顧過去數十年,中國的大小自然災禍非常頻密,在中國經濟發展強勁的今天,中國應加強在預防及應付災難的工作:

在預防方面:各項工程應增加安全元素、加強品質驗查、繼續開放採訪讓市民及傳媒不斷監察。

在應付方面:制定應急措施,增加救災裝備,儲存救災物資,培訓人材,與世界其他專業救援團隊交流,訂立在各地有災難時,互相幫助的協議。

今次四川地震的確為禍不少,但在黑暗中,也讓人看到人性的光輝面及中國的進步。如果中國政府能繼續維持像災難中的高透明度,不走回頭路,那麼中國人的好日子也應不遠了。

每年維園的燭光,延續我們對歷史災難不想回憶但不敢忘記的執著。六四死難同胞以血推動中國進步,為他們早日平反、致敬,讓死者的付出能夠獲得應有的尊重;讓失去至親的能夠正大光明地悼念;使下達命令的接受制裁,讓死者安息,讓國民能夠正確接觸國家發展過程中悲痛的一頁,以史為鑑,不走回頭路,國家和人民才能懂得從歷史當中總結經驗,不再重復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