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文章
留言

Archive for the ‘醫療’ Category

器官捐贈

出席民主黨青年委員會「誠徵有心人」器官捐贈活動

Read Full Post »

往政府總部請願,抗�醫療融資建�供款加重市民負擔政府的醫療融資諮詢完結,衛生及福利局局長周一嶽先生說,除了諮詢文件內提及的六個方案,稍後第二階段諮詢時,可能會推出第七個方案。這明顯是政府體會到市民對醫療供款很大保留。

筆者看過政府的諮詢文件,如果政府的醫療開支,真如《醫療融資研究概要》般,到了二零三三年高達一千八百六十六億元,而二零零四年,這筆開支只有三百七十八億。如果這個推算是正確,則筆者擔心,市民的供款額會高至負擔不來。民主黨的推算顯示,到了二零三三年,下一代每月要供款四千多元!

二零三三年,即使筆者未退休也會接近退休,筆者可能不用供款,但我們不能只看自己,我們的下一代,怎可能承受如此高的供款額?雖然政府提出一些儲蓄方案,例如諮詢文件第六方案康保儲蓄,但如果政府的推算正確,到了二零一一年即供款開始時,我們每月至少要供款六百元,才能應付該年的醫療開支,根本沒有餘錢蓄起來!

當然,批評容易建設難,但是民主黨其實一直有可能的融資方案,就是設立「高齡人口基金」了。

去年十一月,民主黨建議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撥出五百億元盈餘,設立「高齡人口基金」,然後從每年外匯基金投資收入撥出一半為該基金的經常收入。民主黨推算過,這個基金單是首五年便能滾存近二千億元,一直運作下來所得的資產更高。二千億元,等於全港市民約七年的強積金供款總額,民主黨認為,成立「高齡人口基金」用來應付日後的醫療開支,能大大減輕市民──尤其下一代市民的醫療負擔,也勝過政府一邊將萬億計的資產放於庫房不用而頭痛如何處理,市民卻在另一邊廂捱貴供款。

可惜的是,財政司只接納了建議的前半部份,在預算案承諾撥出五百億元用於醫療融資。

近日筆者在地區發起一人一信行動,要求政府成立高齡人口基金,減輕市民負擔,反應正面。市民均十分擔心日後醫療供款會越供越多!

以民為本、有遠見的政府,應致力減輕市民的負擔,不是嗎?

Read Full Post »

醫療供款的負擔沉重,但其實政府大可以成立一個高齡人口基金,將今年初政府承諾用於醫療融資的五百億元撥入基金,再從外匯基金每年的投資收入中撥出一半為基金的經常收入,便可以應付醫療開支增長,大大減輕下一代的醫療供款負擔。
筆者不明白的,是為何政府不肯做。

Read Full Post »

預防勝於治療

我年輕時愛饞嘴,最愛吃的是梅菜扣肉飯,大口地吃,很爽。但是現在年過四十,我也開始注意健康了。我眼看自己身邊的朋友,本是氣壯如牛,健步如飛;他正值事業高峰期、有兒有女、有樓有車,但卻突然驗出患上腸癌,還是第三期,必須切除腸臟、進行電療和化療;之後的藥物費用是每月2萬多元,好一個鉅大「嚇人」的數字! 這是一生一世的付出。他只有便秘,排便不暢順等輕微病徵, 有誰會想得到,這些病徵使他發現出這麼嚴重的疾病。我向樂觀的一面想,朋友的情況還好,因為還有藥可醫,總比等待死亡來得有盼望。然而我們的百般藉口,卻正是醫療費用激增的原因;我們對自己生活習慣的放縱、漠視自己的身體已亮起的紅燈,不單對公共醫療系統構成沉重的擔子,更為家人、朋友帶來憂心。 典型香港人的心態以上的例子反映出香港人(包括自己)處理個人健康的態度。香港人日常輕視個人的健康狀況,患病時卻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在醫治系統。根據衛生署於二零零三至零四進行的人口住戶健康調查結果顯示,「15 歲或以上的市民中只有23%有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即使有接受檢查的人士,往往重於“偵測疾病”,而非進行綜合整全的評估和配合個人需要的檢查及健康諮詢服務。」 基礎醫療比醫治疾病重要04-05年的公共醫療開支當中,基礎醫療連同政府門診服務共獲分配得42億元,住院及專科服務則分別佔204億及72億,顯然投放額外的資源在基礎健康,以整體改善健康水平的邊際成本效益,必然較投放相若的資源在醫治系統為高。而更重要的是能夠將寶貴的生命及早拯救,讓生命有效生活,才是醫療系統的使命。

融資方式造成累退性質醫療供款

醫療融資的諮詢文件鋪天蘊地的強調處理醫療融資問題是非常困難的但卻又必須。但無論使用那一種融資方式都不能排除,未來供款者的供款金額必然向上調整的事實;而越複雜的融資系統必然伴隨著越高昂的行政費用,但這肯定的社會成本,卻未知能否藉著諮詢文件所聲稱的醫療改革得到補償;再者,「醫療供款」方案實質只是另類擴闊稅基的方法,將供款上限以下的打工仔一網打盡,供款中的累退性質表露無遺。

善用外匯儲備收益

「醫療供款」方案亦不能改變長者人口日益增多的事實, 人口結構不能夠靠「醫療供款」改變。因此,融資方案不能只「以普羅市民為本」而必須輔以其他的穩定收入來源。萬億的外匯儲備是香港市民血汗積累而來的財富。近年來, 外匯投資收益非常可觀, 如果加以利用這些「另類收益」, 撥歸高齡人口基金,以滾存收益應付人口老化,醫療期望不斷提升的資源需要,才有可能在不造成「累退性醫療供款」的情況下為人口老化所需的資源帶來穩定的基礎。 市民應該重新認識正確保健觀念但更重要的是改變市民對保健的觀念,以基礎醫療為醫療策略的根本,強制市民根據健康模式的要求,定期進行健康評估,務求防患於未然。越早能夠確診疾病,治療的成本越低,而健康越能得到保障。政府在推動醫療改革的過程,必須向公眾展示如何能夠有效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為每一個香港市民訂下健康指標,有系統地為每一個香港人進行醫療風險評估,從中能夠節省的社會成本,又豈是建議中的融資方案所能比較。可惜重要而對症下藥的課題,只成整份諮詢文件的一個章節,是刻意還是未予重視,便只能讓大家決定。

Read Full Post »